幼年時候的那些光鮮或陰暗的過去,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模樣。

 

母親廚藝極差,就連烤吐司也能燒焦。儘管母親的烹飪技巧如此不堪,卻仍不減男孩對母親的愛。

 

後來,得知自己深愛著的母親生病了。他氣,也許是氣上天的不公平──全世界這樣多人,卻偏偏是自己的母親;也許是氣自己的無能為力──只能看著母親一天一天的虛弱。在母親去世後,他拒絕吃任何父親烹煮的食物,大約是無法接受母親死亡的抗議吧。

 

但男孩仍希望得到父親的愛還有關懷,他拿了所有積蓄親自上市場買了一條魚,詢問了烹飪方法,一回到家,他將魚放上火爐。魚都熟了,卻不見父親返家,魚已經好了啊,但是拿下火爐就要冷了,再等等吧。魚在火上一直燒烤,父親還是沒回來,魚肉開始焦黑,烤的都焦了、焦的都爛了,不得不拿下烤爐,再等到涼了、冷了,終於聽見父親拿鑰匙轉開門鎖的喀噠聲響。當父親看見兒子坐在餐桌上,盤子裡放著焦黑的魚肉,父親心裡多少還是感動的吧。男孩說,他把魚煮壞了,父親不以為杵,邊說著好吃,邊吃完了盤子裡,焦黑到看不出原本模樣的魚。他們之間的寒冰似乎已經開始崩裂。

 

一切的幸福美滿卻在家裡來一位女管家後全然崩壞。

 

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,沒有後來的女管家,男孩可以跟父親親密無間,就像當初和母親那樣,但世界上沒有如果、沒有早知道,女管家終究還是出現了。上天是善妒的,看不慣任何一點幸福快樂的完美結局。

 

女管家的廚藝非凡,給了父親從未有過的口福,父親應是先愛上她的廚藝,才愛上她的人吧。「要抓住一個男人的心,要先抓住他的胃」,於是男孩和女管家之間,開啟了一場愛與食物與父親的爭奪戰。

 

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美食是慰藉,吃東西可以讓人心情愉悅、讓人滿足,很多時候,「吃」並不是真的飢餓,只是無意識的行為,也許是愛、也許是被愛,就像電影中的三個人,把愛和吃緊緊地結合再一起。

 

母親的愛是支撐她成長的力量,是他此後多年,在和繼母似有若無的競爭中,心裡的一盞燈;父親的愛則是讓他不停往前走的推力。

 

大約缺乏愛的人都更會去追求愛吧,繼母是個心中缺愛的人,無時無刻害怕,怕男孩搶走男人的愛,她煮出一桌又一桌美食,只要男人吃光菜餚,她就會覺得自己是被愛的。所以當她發現男孩的廚藝天賦,她開始用更大量的食物來塞滿男人的胃,讓男人吃不下男孩的食物。男人過世後,她彷彿失去一切,沒有人愛她、沒有人被她愛,因此,她試圖將這樣讓人窒息的愛,移情到男主角身上。

 

但男主角並不缺乏愛,母親的愛一直支持著他,所以他毅然決然離開,去尋找他的未來,而不是陷溺在繼母用食物、用恐懼烹煮出的愛裡。

 

愛人其實很難,要擁有一顆足夠堅強的心、不怕受傷,勇於對陌生人敞開心門。在未知的情況下,這一切都顯得那樣讓人恐慌。

 

害怕去愛人、也害怕被愛。如果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保護殼裡,是不是就不會受傷?答案或許是肯定的,但這樣為了免於受傷害而超脫的人生,缺少了轟轟烈烈的大愛大恨、大悟大徹,平順的太完美,大約也就稱不上完美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電影心得 電影 散文
    全站熱搜

    湉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